3499com拉丝维加斯

赛辰联系方式
中检赛辰logo
3499com拉丝维加斯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

穗科字〔2019316

各区委、区政府,市直局以上单位:

经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科技局反映。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2019929

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 (2019—2021年)

为深入贯彻习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习大大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广州创新发展的定位和要求,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促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围绕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战略部署,落实我省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的任务要求,打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创新发展全链条,支撑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核心引擎。坚持问题导向,加快重点领域突破。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坚持需求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坚持改革引领,构建开放创新格局。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同,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环境。

(二)总体目标。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增长极,打造辐射引领型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1年,在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和初步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初步建成科技创新强市,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顺畅,高精尖企业汇聚,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完备,风投创投活跃,孵化育成体系完善,高端人才集聚,成为在科技创新领域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引擎,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左右;第二步,2025年,基本建成科技创新强市,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成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外溢辐射极,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金融资本、高端人才的汇聚点第三步,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强市,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科技和人才成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全面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科技创新强市重点行动

(一)重大科技基础创新平台提升行动。

1.工作目标。集聚大科学装臵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实验室,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2021年末,力争筹建国家实验室1家、建设广东省实验室3家,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2家,实现国家大科学装臵建设零的突破。

2019年,力争建设2家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

2020年,力争筹建1家国家实验室,建设3家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

2021年,力争筹建1家国家实验室,建设3家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2家,争取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广州。

2.主要任务。

科学谋划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创新合作片区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中新广州常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等三城一区十三节点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四核十三节点建设,增强广州深圳双引擎驱动力,强化广州作为穗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和穗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中心城市功能。支撑广州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推动广州高新区扩容。(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各区政府)

规划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布局一批国家大科学装臵和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臵、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华南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集中布局建设,大力推进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争创国家实验室,推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支撑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的天河二号系统扩容升级,依托海洋综合科考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争取新一批国家大科学装臵落户广州。(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海珠区、黄埔区、南沙区政府)

重点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科研院所。落实服务科研院所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中科院珠三角大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暨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广东硬科技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大湾区光子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强与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联合研究院,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企业来穗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打造前沿科学研究高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市委外办,越秀区、黄埔区、南沙区政府)

着力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支撑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支撑在穗高校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推进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中科院大学广州学院、广州科技教育城建设。引导驻穗高校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重点项目管理中心)

(二)源头核心技术突破行动。

1.工作目标。基础学科研究体系基本建立,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常识产权。到2021年末,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达14%,遴选20个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重大创新团队。

2019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达13%,重点支撑10个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重大创新团队。

2020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达13.5%,重点支撑15个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重大创新团队。

2021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达14%,重点支撑20个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重大创新团队。

2.主要任务。

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健全优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支撑体系,针对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重大创新团队给予35年连续滚动重点支撑,在基础前沿重点科学领域实现一批从“0”“1”的原始技术创新突破。鼓励穗港澳大学和科研院所互设机构,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用科研数据资源。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粤穗)开放基金,市财政每年投入6000万元,支撑穗港澳科学家及团队联合实施大科学研究计划。(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创新项目形成机制,组织骨干企业、大院大所大平台凝练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优化评审机制和决策机制,突出大专家决策咨询和评审作用,对有条件的专项领域推行总师制。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对单个重大项目给予1000万元左右支撑,对需持续攻关的重大项目给予持续投入、滚动支撑。强化部、省、市联动,主动对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到我市布局并实现成果落地转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健康委,各区政府)

(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1.工作目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更加通畅、平台逐步健全、体系不断优化。至2021年末,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突破1200亿元,全市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达600人。

2019年,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突破850亿元,全市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达400人。

2020年,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全市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达500人。

 2021年,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突破1200亿元,全市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达600人。

2.主要任务。

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共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开展在穗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在五山石牌高教区、环中大、环大学城等区域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撑在穗科研院所发展,加速科研成果在穗转移转化。争取国家和省支撑在穗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创新特别合作区试点,促进港澳及境外科技成果在穗转移转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教育局)

构建专业化国际化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快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和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库,用好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有效对接。积极培育和引进高端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培养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加强技术交易合同登记服务机构建设,拓展技术交易合同登记网络。联合港澳培育一批技术转移服务示范机构,支撑清华珠三角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教育局、科协,天河区政府)

(四)创新企业主体培育提升行动。

1.工作目标。

实现企业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实现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双突破,完善孵化育成体系。至2021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达10000家。

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4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达9600家。

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7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达9800家。

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达10000家。

2.主要任务。

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企业群体。实施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行动,跟踪服务一批高精尖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推动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撑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壮大为规模以上企业和行业标杆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引进聚集国内外高端要素,注重引进平台型创新企业,吸引高科技含量的跨国企业来穗建设总部或研发中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商务局,各区政府)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优化国有企业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广州国资国企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考核力度。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支撑企业牵头和参与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动龙头骨干企业自主设立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撑企业在境外收购、并购高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海外研发基地。优化实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政策,根据企业上一年度研发经费支出额度分段定额给予不超过2000万元的补助,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力度。(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国资委、税务局、科协,各区政府)

优化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导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增效,对创业项目及初创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孵化服务,扩大孵化器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规模。支撑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广州科学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发展,建设“侨梦苑”等一批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港澳办,增城区、黄埔区政府)

(五)产业技术支撑引领行动。

1.工作目标。

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持续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升。至2021年末,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或分中心12家,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

2019年,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

2020年,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

2021年,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或分中心12家,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

2.主要任务。

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支撑能力。组织未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产业技术策源能力。组织开展重点产业领域技术预测,完善科技创新决策机制。推进建设广东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广东省大湾区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广州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推进建设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再生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探索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制度,编制创新产品目录,根据财政部有关政策,加大对首次投放国内市场、具有核心常识产权但暂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重大创新产品采购力度。推动重大创新产品示范应用,为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形成的重大创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实施首台(套)装备、首批新材料奖励制度。(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

(六)创新产业格局优化提升行动。

1.工作目标。

创新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成为产业发展新支柱。到2021年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500亿元,实施技术改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超过12%,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0.5%

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400亿元,实施技术改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超过11%,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8.5%

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000亿元,实施技术改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超过11.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9.5%

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500亿元,实施技术改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超过12%,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0.5%

2.主要任务。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IABNEM产业行动计划,制定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做强若干千亿级产业新集群。下好量子通信、航空维修、轨道交通、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及衍生技术等前沿产业布局的先手棋。加快5G技术研发与商用步伐,加快互联网协议第6版升级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级可燃冰科研总部基地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南沙区政府)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支撑汽车、电子、电力、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船舶和电子等军工领域传统优势,支撑中电科华南电子产业园和工信部电子五所总部加快建设。建设区块链数字经济创新区,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黄埔区、花都区、增城区政府)

加快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国际金融城建设,落实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政策,引导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提升金融业科技含量。做大做强信息服务业,实施加快App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引导服务业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服务模式,着力培育产业新增长点。(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天河区政府)

(七)开放创新合作共赢行动。

1.工作目标。

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内地城市协同合作,打造高层次双向开放创新新格局。到2021年末,国际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伙伴25家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0家以上,与港澳共建协同创新平台10个以上。

2019年,国际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伙伴10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0家,与港澳共建协同创新平台5个。

2020年,国际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伙伴20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5家,与港澳共建协同创新平台8个。

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1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扫码加客服微信

服务电话咨询

400-004-1069

服务营业时间

9:00-12:00,13:30-18:00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